假設你是個有小孩的父母,而你的孩子正在學小提琴。為了鼓勵他每天練琴,你想出這樣的辦法:如果他每天都乖乖練琴半小時,一個星期下來你會給他100 元作為獎勵。
你自己覺得這樣是個好辦法,就像在工作上的報酬及獎賞制度一樣,有努力就有獲得,非常合理啊,甚至是天經地義的。
但我可以告訴你,除非你的孩子是個天生的音樂家,不然你的這種作法可以幾乎保證很快地(到了某個年紀,或當你停止獎勵),他就再也不碰小提琴了。
然而如果他真的很喜歡拉小提琴,甚至很有天賦,那麼其實你根本就不會需要用這招來誘發他,不是嗎?你可能要叫他停止不拉琴還比較困難。
這是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與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的天壤之別。在過去幾十年,心理學界對於這種動機理論已有許多著名的研究及實驗。Incentive Theory 認為,人不管從事任何工作或行為,背後的動機都是為了某種獎勵,無論你自己是否知道 。但重點是這個獎勵的來源(是內部?還是外界?)卻會影響我們長期而往的動機維持。
當我們做某件事的動力是來自外界給予的獎賞的時候,無形中(潛意識裡)就會讓我們「把做這件事」與「那個外在誘因」連結在一起,變成一種很實際的交易,進而壓倒性地勝過任何本來可能在我們心裡自然發展出來的興趣或內在動機。
所謂內在動機,就是你做這件事的動力單純來自從事這項活動本身 。你是有獲得獎勵(reward)的,但那個獎勵來自行動本身所帶來的滿足感,不論是享受還是挑戰,並不是外界賜予你的某個報償,而是源於自身的內部獎勵(internal reward)。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的動力是為了要追求某個外面的東西,例如金錢或者認可,並非別人提供的,而是你自己主動去追求來的,這算不算內在動機?這算是一種界於單純的內在動機與單純的外在動機之間的,「追求外界獎勵的內在動機」。
外界獎勵(external reward)可以在短時間有效地激起工作動機,但卻會破壞這件事與內部獎勵(滿足感、成就感)之間的聯結 。 自己主動去追求外界獎勵的內在動機,只是把動機維持的時間稍微拉長一點,一旦目標達到,極有可能你會發現自己並沒有像原本想像的那樣高興,快樂只維持了一瞬間,甚至反而覺得空虛。
所以,為什麼大多數的人工作一段時間時之後會覺得缺乏動力?原因很簡單,除非你從事這個工作能得到從自身而來的、源源不絕的內部獎勵,也就是你的興趣、熱情、天賦、適合你天性的驅動力等,不然的話,若單單只是為了五斗米這種外界獎勵而工作,不管你賺的錢是多是少,失去動力是遲早的事。
拿我自己作例子,當年我在作軟體工程師的頭幾年,就已經懵懵懂懂地感受到些許異樣,最終確認自己將來無法以此職業終老。雖然高薪是個極佳的外界獎勵,但我並不像某些天生的程式設計師一樣,能24/7樂在其中,廢寢忘食。就算我的能力不錯,但以工作動機及長期發展而言,還是有一個級別上的差異的,這種內在動機的差異雖然在職涯的頭幾年還不明顯,但一定會隨著時間與年紀慢慢放大、彰顯出來的。我早早預知了這個結果,不想等到中年才來慌張,所以很快就開始為自己的職涯轉換作計畫及行動,積極尋找自己的熱情及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不管外界獎勵是別人賜予的還是我們自己爭取來的,對動機的長期維持而言,都是負面的效果。也就是說,你所念茲在茲的薪資報酬,正是扼殺你的工作動力的真正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