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相信任何的 MBTI 測驗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把另一個人格測驗工具 Big 5 拿來做比較。
先來回答一下,為什麼在學術界,對於 MBTI 跟 Big 5(以及從 Big 5演化出來的六大特質 HEXACO)這兩個人格測驗工具的觀感跟差異會這麼大。
若是有在念心理的人都知道, MBTI在學術界的人格測評工具中並不是主流。而 Big 5卻是過去二十年來在人格研究領域最常用到的。以下是我個人針對這個現象的一些看法。
第一個最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因為發明 MBTI 這個工具的母女,她們本身沒有受過正規的心理學訓練,她們不是學術界出身的。雖然MBTI在後來發展的過程當中,曾有一些學術界的人們嘗試加以進化,更有系統地去研究,想要提高精確度,是的確得到過一些注意力,但仍沒有成為主流。我覺得在學術界會有這種大小眼對待的事情發生,並不是令人意外的。我來自一個學術家庭,我的父親跟兄長都是大學教授。幾十年來對於學術界一些政治甚至黑暗聽聞很多,我知道學術界的確容易會有心態狹隘、固步自封的情況,尤其是對於學術領域的偏見。一旦有了偏見,就覺得這個東西不是正規的,他們就會產生排斥的心理。對 MBTI 來說,這是歷史淵源,我們很難去改變。
第二個原因是來自測驗準確度的問題。
MBTI 跟 Big 5這兩個人格測驗工具,在本質上要測的東西是非常不一樣的,因此在數學上的驗證方法也會不一樣。
MBTI是把人分成不同類型,所以它的測驗最終想得到的結果,是嘗試把受試者歸入某一個特定的類別。打個比喻,就像我面前有幾個垃圾分類的桶子,我要把手中的東西丟進哪一個桶子?如何才是正確的分類方法?雖然這個物品可能有重疊的性質,但我只能選一個作為最終的結果,不能模稜兩可。尤其MBTI的每一個指標都是只有二選一,除了每一個單獨的問題,整個測驗過程到最後還要再度重整驗證全部的答案,利用統計與機率嘗試找出可能性最高的類型。這是相當複雜的計算。
而Big 5的計分相對簡單。它的5個人格特質,各自獨立,每一個特質就是用1 到5的數字來代表。測驗時的題目計分也是1 到5。它用的是continuous numbers(連續性的數字),並沒有要特意把你去歸類到哪一個桶子裡面。單純的用數字來計分,是像光譜一樣連續性的。而計分的結果可以落在這個範圍當中的任何一點,是任何一個計算出來的連續性的數字當中,只有比較,沒有對錯。
MBTI 的二元性的分類法在數學上來說本來就是比較困難達成的,遠比連續性的數字的統計方法要困難很多。其最終的結果必須只能選出一個類型,這個結果不是對,就是錯,沒有其他任何的可能性,不像 Big 5 的數字只是代表一種程度那樣 forgiving。
所以,單以測驗的準確度來說,MBTI在數學上的確就難出很多。即使連官方版本的測驗,再怎麼精進,都還是很難很準確地把每一個人都歸類正確。這個計算過程當中只要有點誤差,就可能會被歸類到另外一類型。而 Big 5是沒有這個顧慮的,因為它並沒有所謂的正確與否。很多反對的人可能只是基於測驗的結果不準確,而一竿子推翻 MBTI這個工具,或把它跟星座算命來類比。我覺得這個做法是有欠深度考慮的。
我覺得應該把「知識系統」與「測驗方法」這兩件事分開來看。
我認為MBTI這個工具的架構跟系統本身是非常實用,而且很有道理的。而它遭人詬病的的確就是它的測驗準確度,這也是為什麼我後來都不再採取做測驗的方式,因為我知道它的難度很大。但是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而否定了這個工具本身的深度及可以達到的效果。因噎廢食。如果那些不喜歡或者批評 MBTI的人,針對的是測驗準確的問題,那麼很簡單,就是不要用測驗的方式!我們只要避開了測驗這件事,而回歸到這個工具的本質去使用,比如說用諮商或更深度的方式,來找到正確的結果,進而幫助人達到自我了解、與人溝通的目的,這才是正解啊!
簡而言之,我們要把一個知識系統或工具的實用性,跟它的測驗方法分開來看。
Big 5的好處以及能夠被學界接受,是因為其數學方式帶來研究上的直接了當,沒有爭議。這是MBTI 吃虧的地方,但這並不代表MBTI這套理論本身是有問題的。

Leave A Comment